2020年1月底,武汉市疫情已出现广泛的社区传播,医疗资源严重挤兑,大量感染者往返于医院和社区,形势非常严峻。 落实“早发现、早隔离、早报告、早治疗”的“四早”要求,加强源头防控,成为最迫切的任务。 2020年3月8日,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送走最后一批痊愈患者,正式休舱。随后,舱内将进行全面消毒工作。图为来自河南安阳的志愿者在进行消杀作业。新华社记者肖艺九/摄 指导组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“应收尽收、刻不容缓”的重要指示。 一手抓社区拉网排查 一手抓扩床收治病人 筛查出“四类人员”1.8万名 扩容床位近11万张 实现了从居家隔离到集中收治、“人等床”到“床等人”的转变,扭转了疫情防控的被动局面。 2月4日,医护人员将患者转运至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/摄 打响三场“攻坚战” 针对武汉市疫情80%以上是社区传播问题,我们抵达武汉当晚就研究源头治理,推动加强社区防控。 2月3日到武汉市指挥部部署社区“四类人员”分类集中管理,持续打了三场“攻坚战”。 第一场是“拉网排查” 2月6日推动武汉市召开社区排查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,不落一户、不漏一人。全市421万户中,共排查出确诊和疑似患者6326人。 第二场是“集中收治” 从全国调集167辆负压救护车,抽调医务人员、社区干部和公安干警等组成转运队,边排查、边收治、边清零,24小时昼夜奋战,2月16日新增病例收治实现日清日结。 第三场是“清底排查” 针对前期排查存在盲点、仍有病患滞留家中的情况,2月17日再次发起为期三天的清底大排查,发现居家确诊患者1275人、疑似患者1436人、密切接触者9105人。2月12日至19日,共安排转运收治确诊患者23131人,做到了存量清零。 三场“攻坚战”期间,指导组每天坐镇武汉市指挥部,现场调度、全程督战,及时解决问题。 2020年3月29日,在武汉雷神山医院举行的集中撤离仪式上,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热泪盈眶。当日,武汉雷神山医院举行首批外省医疗队集中撤离仪式,送别即将踏上归途的辽宁、上海、吉林、广东、山西、河北医疗队的1090名医护人员。新华社记者 才扬/摄 建立应急防治网络 针对床位严重不足问题,我们推动武汉市把扩容床位与社区排查同步研究部署、同步快速推进。 新建一批方舱医院 从全国调集22支紧急医学救援队,29小时建成3家方舱医院,之后又陆续新建13家方舱医院,开放床位1.4万张。 改扩建一批定点医院 加快推进火神山、雷神山医院建设,改造同济、协和、省人民医院等综合医院,使定点医院从35家增加到86家。 征用调用一批隔离点 把530多个宾馆、培训中心和疗养机构改造为隔离点,安置密切接触者、疑似患者。 由此,建立了定点医院、方舱医院、隔离点梯次布局的应急防治网络。 (原标题:从“人等床”到“床等人”的背后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