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幻作品的重要主题。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,把瑰丽的文学想象逐渐变成真实可触的现实,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和更多的可能性。人工智能主题的作品从小众文化走向大众娱乐,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和观众的喜爱,甚至可以说,科幻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。 科幻文学的人工智能转向 人工智能科幻不等于机器人科幻。机器人形象在影视文学作品里已经出现了一个世纪,它们似乎在不同程度上都具备智能,但今天的人工智能文学有着不同的面貌,体现在科学基础、社会背景、风格、内容甚至篇幅上。 过去的机器人都有形体,属于“硬人工生命”;人工智能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,可以是无形体的“软人工生命”。进入20世纪80年代,人工智能主题的作品逐渐兴起,与生活中的科技创新相互促进,引起公众的浓厚兴趣。这一发展过程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同步,科幻世界里曾经充满了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拓荒梦,星际传奇、太空歌剧、间谍小说、超级英雄等类型的作品追求宏大结构、传奇故事,人工智能主题的作品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后工业社会“去中心化”的特征。 在这一时期的肇始阶段,“赛博朋克”充当了中间过渡类型,它既包含宏大的架构,又有反乌托邦色彩,通常在作品中构建一个被跨国集团主宰的科技世界,性格古怪的救世英雄隐藏在混乱的未来大都市底层。新世纪以来,人工智能主题的作品逐渐成熟,叙述上表现出“新写实”风格,常常描写平凡主人公的生活细节以及技术对人格的影响,未来世界似乎就在人们触手可及的某个地方。此外,科幻文学在报刊连载的渠道逐渐减少,不少作家依靠中短篇取得了成功。 人工智能主题的作品主要围绕数字程序的人化和人的数字化生存,可以把这组议题形容为一段相向而行的旅程。我们的问题是:他们真的有交会的一天吗,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风险?科幻作家怎样理解两者的关系? 从反类型小说到“成长小说” 模仿人的意识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科学难题之一,人们并不确定“意识”究竟是什么东西。人脑结构极其复杂,包含的神经元和突触数量如恒河沙数,发生着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化。在完全复刻这套系统之前,我们只能用程序在类比的意义上模仿人的单一功能,例如战胜世界冠军的“深蓝”和“阿尔法狗”,它们都只会下棋这一件事。单一功能的人工智能用机器学习技术修正自己的算法,通过比较输出结果和预期结果来评估程序的效率,这一活动基于海量的历史数据。聊天机器人在回答问题后,会分析用户行为来获知满意度,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读用户的语言反馈,观察他们是否继续使用、重复使用和推荐给他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