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到兴味相通的人,一起做相通兴味的事 _______________ 人们“集”在一起的情景有很多,老百姓的休闲游玩、聚餐娱乐是“集”,老辈人平时和过年赶的也是“集”,只是,那些都称不上“雅集”。那么,要“雅”到什么程度的“集”才算呢? 雅集又称雅会,泛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、议论学问的集会。这些集会有的在园林庙堂,有的在山野村舍;有的锦衣玉食、丝竹盈耳,有的傍水依山、疏笋清脍。前者或规划严谨或相对隐秘,需要邀请函或者“VIP”;后者或遇农人樵客,或耽陌上桃花,走走停停,程序随意许多。 但无论哪种,围绕在文人周边的衍生之物以及营造风雅的种种物什,如古琴、香炉、花器、茶盏等陈设,似乎在每一场记录在册的著名雅集里都必不可少。此外,集会地点的空气里最好还要弥漫着些花草香、竹子香、香炉香。到场的文雅人或端着酒,或品着茶;或拨着阮、或调着琴;或题着壁、或赏着石;或问着典、或说着经;或作着画、或写着诗。 再有,为了营造雅之氛围,文人雅士还会穿上相应的服冠:北宋的赵佶会在调琴时打扮成雅衣素士;米芾也会穿上唐衣样式在西园雅集中挽袖题诗;清代的八大山人会给自己裹件明代的朱袍游山玩水;乾隆还会效仿名士的穿着让画师给自己画很多像。 发展到当下,我们也会把一场中小型书画诗酒茶展览称之为雅集。不过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雅集之所以“雅”,其核心都是“当事人”的风神气韵。 我们为什么爱雅集 相比“蓄谋已久”,中国式审美更推崇妙手偶得或者不期而遇。也因此在文艺创作中尤其注重“信手拈来,都成妙谛”的境界。休闲状态下的人往往随心散怀,甚至得意忘形。雅集或可视为艺术创作的催化剂。甚至雅集之后,因兴味未了所追述的佳作,也有不少得以流传。比如,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《兰亭集序》,其实是一次无意之举;而王勃写下《滕王阁序》,也是在一次雅集中的恣情挥就。 雅集有时用来做局。这些局目的不同:有些是集文成册、品鉴雅赏,有些却是“醉翁之意”。比如,魏晋有个何平叔,面白貌美,曹丕不信他本来就很美,使了个法子,在大夏天请他吃热汤饼,想看他出汗擦脸后是真白还是敷了粉。 雅集也是抱团取暖的慰藉方式。白居易的九老会有点类似意思。白居易与禅学渊源很深,早在九江庐山时,他就和出家人走得很近,僧人如满是白居易的衣钵传人。晚年得了风痹之疾的白居易,与洛阳香山寺的关系更是紧密。在九老会中,白居易和这帮比自己还大的老者谈天作诗。他还施舍家财,开凿龙门八节滩,与大家一起做些志趣相投的事。 |